[16] 一年的旅行 6:牛仔堡·六楼·法老Jacques 2010-01-12 22:01达拉斯,美国,2008.11
1.从纽约返回学校不到一周,又飞到达拉斯同本科室友LMG一家人过感恩节。周六正赶上好天气,便驱车到Fort Worth的牛仔堡看Rodeo。牛仔堡方圆不过两公里,至今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德克萨斯风貌。小镇的中心是举行Rodeo的场馆和牛马交易市场,市场背靠露天火车站,另一侧的公路入口处接一段热闹的石板街,两侧开满了牛仔专用品店、酒吧和餐馆。牛仔店里是玲琅满目的牛仔帽、牛仔服、领巾、皮带、带齿轮形马刺的皮靴、马鞭、套马索、马掌、刀具、来福枪、牧场铁徽、牛骨雕……,而餐馆的招牌菜自然是德州牛排。大概因为过节,小镇街道间的空地上也布置着牛仔游戏:为小朋友准备的迷你农场、迷宫、活山羊Merry-Go-Round,骑电动牛——操控者定要把你摔下“牛”背才大笑着停机,以及布满标杆障碍的小型马术场。街上不少当地人身着牛仔服,来往的马蹄踏得尘土飞扬,让人恍若隔世。路过牛马拍卖大厅时我们从门缝往里看,只见台前大屏幕上播放着待售的牛的录像,台下翘着二郎腿的牛仔竞相举手报价,台上主拍人的嘴皮上下翻动流水似的唱着最新的价码——声音一停便定了买家。接着我们一行人在骑电动牛的围栏外驻足良久,虽然眼馋,但毕竟老的老、小的小,还是作罢。最终选择了老少咸宜的空调观光列车,LMG夫人抱着小朋友观光一路,而我和LMG从上车睡到下车。两点之间睡觉最短,这是不变的公理。
吃完9盎司的德州牛排,Rodeo场馆刚好开门。圆形的场地直径约五十米,泥地上满是弧形扫痕,显是刚清理过;场地中间置了两只空木桶,是骑牛比赛中小丑的藏身之处。Rodeo的节目总离不开骑牛和套牛两项,不过人们稍加变化,便又多出骑烈马、双人套牛等花样。虽都是牛仔炫技,骑牛和套牛的看点大有不同:骑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比的是胆识与平衡能力;而套牛看谁用时最短,比的是精准与速度。最敏捷的套牛者,驱马追牛、抖索、掷索、套中牛颈、借下马之势将牛带倒、迅速跟进、把牛的三条腿捆成麻花,动作一气呵成只需十秒;而最自信的骑牛者,跨公牛出栏、一手紧握牛角另一手故作潇洒、半仰着在牛背上颠簸、牛仔帽被甩飞、整个人被甩飞、着陆,一看表也是十秒!不一样的精彩,却是一样的短暂。试想十秒一次的表演要拼成一个半小时的Show,自然需要排着队被拉倒的牛犊和排着队被摔下的牛仔。场间休息的时候,不时有长发飘飘的女牛仔举着大旗绕场一周,旗上写着Cocacola、Ford或是Chrysler——连广告都这么有德州特色。
观众气氛最热烈的是穿插在比赛中的两次小朋友互动节目。第一次主持人邀请所有9-12岁的小朋友到场上,在他的指挥下热身后,一头尾巴上绑有纸条的小牛犊被放进场地,孩子们便像一群小狼一样涌上去抢纸条。可怜的小牛吓得在场地里乱蹿,但终于寡不敌众,被扑倒在地,取得纸条的小孩获得奖品一套。第二次互动,主持人邀请的是5-8岁的小朋友。有个小孩刚学会走路也被小姐姐牵进场,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迷惑的四处张望,家长们都忍俊不及。跳舞热身的时候,主持人故意在泥地上打了滚,小朋友们依葫芦画瓢,台上的妈妈们顿时一片呻吟——今晚又得洗衣服了!这回冲进场内的是一只绵羊,它最初对付这群娃娃兵还显得游刃有余,等到渐渐被逼进角落才发现不妙,左冲右突还是终被扑倒。
在孩子们热身的音乐声中,坐在我前排的一个朋克打扮的高中生也站起来,有节奏的和场内的孩子们跳着同样的舞:左手指指右边,右手指指左边,双臂拼出若干字母……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感慨。十年前,这个高中生定然在场上跳着舞;三四十年前,是他的父亲母亲;再之前,是祖父祖母……吃牛排戴牛仔帽看Rodeo谁都会,而只有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传承。联想到许多大打文化牌的产业,不知关上门数完钱之后,是否还有值得传给后辈的东西。
2.The Sixth Floor Museum,六楼博物馆。一个很奇怪的名字,不是吗?
1963年11月22日,总统肯尼迪(JFK)为稳定南方保守势力巡视达拉斯,中午12:30游行车队经过城中的Dealey广场时,两颗子弹从德州教科书库大楼的六楼射出,一颗击中肯尼迪背部,另一颗击中头部。半小时后,肯尼迪被宣布死亡。1989年书库大楼的六楼和七楼(顶楼)被改建成肯尼迪博物馆,讲述肯尼迪的生平和遇刺。博物馆取名为“六楼博物馆”,其徽记是七道红色横杠,其中第六道被染成了黑色。回头看广场的名字Dealey,是否很像Deadly?
就在这里,JFK的传奇人生走到了尽头,随后的国葬和全世界范围的悼念活动虽然隆重,但都与他本人无关了。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妻子Jackie和儿子JFK Junior。肯尼迪遇刺时和Jackie同在一辆敞篷车上,枪响之后保镖一拥而上试图用身体挡住子弹,司机也立即加快车速,这时Jackie并没有按照保镖的示意俯下身子,而是爬到车背上试图捡回丈夫的一块头骨;JFK死后的几天之中,Jackie始终穿着染着丈夫鲜血的上衣;她强忍悲痛,在所有仪式中保持着第一夫人的风度,没有当众掉一滴眼泪,多年后媒体依然称赞她“taught the country how to mourn in grace”。JFK遇刺三天后的1963年11月25日正是JFK Junior的三岁生日,起床时姐姐Caroline为他唱了生日歌,然后他们跟着妈妈去参加爸爸的葬礼。棺木经过时,JFK Junior忽然向前迈出一步,举起右手向父亲敬了一个礼——这让全美国人心碎的一幕,被称为“JFK Jr. salutes JFK”。从此Junior一直被称为“美国人的孩子”,当他1999年死于空难时,《时代》杂志为他出了专刊,封面右上角便是他三岁生日那天的黑白照片。标题文章中有这样一段:“The pictures of President Kennedy and his son...most cruelly they remind us of the boy who lost his dad before he got to know him. All he could do was salute.”
从Dealey广场遥望六楼博物馆敞开的窗户,我想,美国人没有把凶手的藏身之地砸掉,而是改作遇刺总统的纪念馆,这显示了一种胸怀。美国人爱自己的总统,他们同样也尊重历史。
3.为期5年的埃及文物世界巡展“Tutankhamun and The Golden Age of Pharoahs”经过洛杉矶、Fort Lauderdale、芝加哥、费城和伦敦各站,正停在达拉斯。虽然一直对古埃及文明很神往,但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
“男孩法老”Tutankhamun是公元前1300年埃及第18王朝的一位法老,9岁登基,19岁便神秘死亡。他的陵墓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Howard Carter在帝王谷发现,墓葬历经三千多年竟须发无损。他的宝藏一度在全世界掀起埃及热,其木乃伊的黄金面具成为古埃及文化的标志。这次巡展选取了他的50件墓葬品和他之前两代法老的80余件物品。东西虽少,但均按照年代和用途分类加以详解,加上象形文字释义、幻灯和纪录短篇,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断面。半年之后去开罗的古埃及博物馆,形形色色的埃及古物堆满了两层楼,文字解释却少之又少,令人颇感遗憾。古物并不在多,关键是要会说话。
Tutankhamun虽19岁早逝,死后又被匆匆埋葬,他的墓葬却异常丰富精美,其原因有二。首先第18王朝是古埃及最鼎盛的时期,尤其是女法老Hatsepsut 的贸易政策为王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此外,Tutankhamun的父亲是一个“叛逆法老”,他下令废黜诸神,独尊太阳神Aten,臣民颇为不满。当Tutankhmun宣布恢复众神崇拜后,王国上下一片欢呼,重建古埃及艺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年轻的法老也被作为神来膜拜。在展出的墓葬品中,最精美的是法老的黄金人面棺盖、贴身随葬的蛇鹫金冠、鹰形胸饰、以及一枚玉石雕成的甲壳虫。那块浅黄色玉石透出温润的光泽,据说是陨石撞击沙丘的产物,只能在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找到。
从最后一个展厅走出时,神秘的埃及文明仿佛向我敞开了一扇门,我也坚定了毕业旅行去埃及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