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13] 一年的旅行 4:两次面试
Jacques 2010-01-06 07:20

San Francisco,美国,2008.11

在斯坦福读了几年PhD,虽然实验诸多不顺,学生生活倒也简单自在。我生性随遇而安,很少计划将来。不料实验峰回路转,毕业的曙光忽然近在眼前,毕业后的去处便成了大问题。我打定心思不做Postdoc,要转行又困难重重,唯有Consulting可以一试。时间紧迫,我清楚无力搏二兔,不得不押宝一处。从4月到8月间饥不择食的听了不少讲座,记得有一天中午带着午饭去听“Estate Planning”,我一坐下就把盒装的越南春卷掏出来大嚼,身边的老头老太太都投来奇怪的眼神——我这才注意到听众都是中老年,却不明白为什么,5分钟之后才恍然大悟:Estate Planning原来是指遗产计划。暑假里零散参加了几个Workshop,真正用功是在9、10两个月。当时和Stanford Consulting Group的十几个同学每周聚会2~3次,做Case、模拟面试、交流心得,剩下的时间便自己看书。难得心无旁骛的专注一件事,虽辛苦些心里却很踏实。

几个月来两个最大的收获,一是思维方式,二是表达能力。学纯理科的人,思考问题时总本能的追求精确完美——这在学术上难能可贵,带到生活中却不免刻板。Consulting中讲80/20原则(一个问题关键的80%往往能用20%的功夫解决;若执著于余下的20%,便事倍功半),令我受益良多。语言方面,虽然在美国住了好几年,但中国同学之间总是讲中文的,仿佛一个小小避风港,而做起Case来大家一概讲英语,短时间内自觉口语有了质的提高。

10月份提交申请材料正撞上经济危机,大半咨询公司都冻结招聘,好不容易拿到了A、B两个公司的面试。其中A公司曾许诺给我一个面试机会,但到了笔试前三天都没发邀请,我耐不住打了一通电话才发现公司内部搞错了部门,好在负责人办事效率极高,一天之内重作安排,我才赶上末班车。

转眼就到了决定命运的一周:周二B公司首轮面试,如果通过,周五飞到费城参加第二轮;接下来的周一则是A公司的面试,三轮面试一天完成。咨询公司的面试形式类似,每轮均为两个背靠背的一小时面试。

周二早晨开车到Four Seasons,上楼正碰上Workshop里合作过的Principal,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我顿感信心倍增,铆足了劲要进军费城。第一个女面试官和我聊得挺愉快,做Case时也没刁难我,提前10分钟便出来了。等待中我仔细看了下一个面试官的材料,发现他和我一样,本科毕业教了一年书,心里不由庆幸;见面之后他果然对我的教师经历很感兴趣,两个人有说有笑。Case开始,他先把一张写有数据的纸推到我们中间,然后开始讲述Case的背景。听完之后我习惯性的要求1分钟思考时间,他微笑点头。思索片刻,我便侃侃而谈,他的问题也一一回答,直至得出了个像模像样的结论。最后他指着纸上的数据又问了个问题,我心算了一下也答了。他微笑着送我出房间的时候,我心想多半能过了。晚上在学校健身房里跑步,一面跑一面回想白天的面试,当想到那张纸的时候,那些用黑色圆珠笔手写的数据忽然间无比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我猛然醒悟:那其实是一道计算题,我一开始就走偏了!停下跑步机,我低头撑着扶手,只觉得胃里一阵痉挛,差点吐出来。

第二天中午不出意外的收到拒信,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We have decided not to pursue further discussion”一句时,心里还是很沮丧。晚上撑着去练Case,加拿大同学Guillaume听说我没过第一轮,大叫道:“No way! You’re so ready.”我心情顿时跌落谷底,勉强做了两个case却状态全失。周四给Jackie姐打了个电话。她去年面试B公司也是首轮落马,但后来成功拿到A公司的offer。她提醒我与其沉溺于Case,不如在剩下几天里好好整理一下Framework,并给我讲述了她去年的经历。一个小时下来心情平静了不少,失落的自信心也渐渐回复。星期天,已经拿到offer的Amy专门帮我准备,还传授了不少临场的技巧。

周一上午乘火车去旧金山,一进面试大厅就看到一大群等候者。我心知渺茫,反倒少了患得患失的念头。第一个面试一开始就磕磕碰碰,做Case时多次被面试官打断,我心里想着“要扛住”,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不慌乱。结束以后我正欲推门出去,她忽然把我叫住,给了我一个feedback。通常面试官极少在面试全部结束前给feedback,我明白她是对我满意,希望我在后面有更好的发挥。下一个面试顺利了不少,之后我同其他面试者一块儿回到大厅,忐忑的等待着最残酷的一个环节。没多久,就有面试官陆续来大厅里叫人,被叫到的人在简短的寒暄后就可以离开。十分钟以后,幸存的人一块儿吃午饭,稍事休息又开始下一轮的背靠背面试。身边一个念MBA的女生心有余悸的说,早晨她那一拨一共8个人,一轮面试之后被叫走了4个,剩下的人刚松了口气,不料面试官又转回来叫人,最终只留下她一个。

下午的两个面试我小心应对,又过了一轮,而中午说话的女生最终还是没能过关。5点钟左右第三轮见Partner,我摆好纸笔准备挑战最后一个Case,没想到只是聊天。聊到最后Partner问我:“So, you are ready?”我点头说Yes,心想多半就要握手Congratulations了,却只是被告知回去等消息。之后懵懵懂懂一个礼拜,终于在宿舍接到电话,招聘人员第一句话却是问我有没有时间,我心里不禁一沉。几秒钟后从电话里听到:“It’s good news.”我这才在屋子里跳起来。

面试当中面试官最感兴趣的是我修理实验室液氦机的一段经历。我的实验课题是氦3超流,每日需要30升液氦,因此液氦机成了实验室的命脉。由于资金有限,我们至今仍在使用一台50年前制造的机器,日常维护极其费时费力,且动辄需要修理,以至于前辈师兄在机器上贴着标语“McFeelGood Liquefier from Heaven”以求好运。等传到我手里,机器内部泄漏需要回厂大修,我们无奈将重达两吨的机器拆开,打包运回俄克拉何马。从做预算、找机械师、买材料订制货箱,到联系运输和制造商,都是我一手策划,中间还飞到Tulsa的原厂协助检测。一番折腾下来,对方的技师Roy都和我成了好朋友。其实过去几年里,不知有多少日夜都耗在这台笨重的机器上,我心里也不知骂过多少次,没想到临了竟凭着这段经历找到了工作。后来和Roy提起,他慢条斯理的笑道:“Everything counts, isn’t it?”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清楚。


(这段经历本身虽算不上旅行,却决定了之后一年的走向。倘若没有这个offer,多半就不会有夏天的毕业旅行。)


10条评论:

◇ Jacques 2010-01-11 02:37 #10
就是“让我感觉很好的天堂液化机“...

◇ 冰河 2010-01-10 04:37 #9
McFeelGood Liquefier from Heaven
这句口号貌似比较专业,懂行的麻烦翻译一下。我感觉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的“信春哥,得永生!”啊

◇ GAGA 2010-01-09 22:59 #8
好紧张啊,跟看小说似的~~~

◇ Jacques 2010-01-08 16:50 #7
呵呵,我就喜欢冰河实话实说。
其实我也小能忽悠的...

ff:还是我私下和你讲吧

◇ 冰河 2010-01-07 22:12 #6
不好说,他的风格我感觉是偏理性,重数据那种。在中国做咨询,能忽悠是个重点,所以不一定合适。
俺在做记者之前做过调查咨询,虽然只是数据整理分析,没到咨询那一层,但对国内的现状还是有点了解的

◇ ff 2010-01-07 14:58 #5
I am intrigued, what is company A?
BCG or Bain?
btw,我觉得你挺适合做咨询的,特别是在中国

◇ 冰河 2010-01-07 00:41 #4
真是有趣的紧,我当初毕业求职时面试也经历了各种稀奇古怪,不过档次显然要低一些,因为遇到了传销的……
后来冒充毕业生去求职采访的时候,感觉更不一样,如今想来,是因为心态不同了吧

◇ Keats 2010-01-06 15:28 #3
貌似各类面试里就属consulting的最繁琐吧~~ 看着也跟着紧张了一回呢嘿嘿。

◇ 锦绣 2010-01-06 10:19 #2
everything counts,这一句够励志!
不容易啊!

◇ flyingring 2010-01-06 10:05 #1
真惊险啊这些面试,想想看我找工作的面试都好简单,基本就是在胡侃,然后上传俩方案,完事……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