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46] 大江大海,不止1949
flyingring 2010-09-15 20:25

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很平常的一天,一个二十多岁姓龙的年轻人,背着不多的的行李,望了望家里破旧的房子,终于还是下定决心离开了。虽然这里是自古这一脉龙姓的传承地,近旁就住着七叔八婶,有祖宗的祠堂,没有功名就随便离开看起来有些大逆不道。但多年的战火、天灾、饥荒,还是让他下定决心——跑出去,往北跑,都说北边还能混口饭吃。
      这一路就跑到了河北保定。先是在城里做搬运工,苦力活,接着又跑到附近的村子里,做了个上门女婿,有几亩薄地,安了家。妻子先后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他有点儿不高兴但也没说什么,日子就这么过了下来。
      然而战乱很快也来到河北,抓壮丁的传言越来越盛,这里也开始闹饥荒,人心惶惶。我不知道那时候他怎么想,也许是他偏偏不想和命运屈服,也许他是真的怕得不行。反正安心日子没过两年,他听说东北自从被日本人占了,老百姓生活反倒过得好些。他没有民族气节,只想着怎么才能活下去,于是把心一横,抛下妻子和两个尚年幼的女儿,继续往北跑,往伪满洲国跑。
      也许他以为,等他在北方安顿下来,会把这边的家接过去。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去,一直到死,他也未能再见妻儿一面。他走了之后,妻子一个人无力抚养两个女儿,只好把小的托人送到乡里的孤儿院。后来乡里的孤儿院拆迁,孤儿们都送到保定的孤儿院,从此就再没了音信。妻子没过几年就病死了,大女儿东家给一口西家给一口糊弄到大,赶紧找了个也是孤儿的小伙子嫁了,总算是能活了下来。这些,是龙姓年轻人的二儿子后来千辛万苦才打听到的。他好不容易才找回了大姐,也登过寻人启事,到处托人打听找二姐,可如论如何也找不到了。
      年轻人这一跑就跑到了最北边,黑龙江。为了生存他什么也干过,做苦力,修铁路,盖房子,最后买了辆马车,赶车帮人送货。虽然辛苦但赚得多,于是就安心干了下去,一干就是好几年。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许接妻儿的梦想也不难实现。可历史从来不为一个人的悲喜而改变。日本战败了,东北开始面对乱哄哄的、更加恐怖的内战。但这跟年轻人无关,他继续赶他的车,送他的货。不管到底谁掌权,还不要人送货了?这份工作总能让他吃饱穿暖。
      但命运就是这样奇妙,有一次他送货到哈尔滨附近的农村,正赶上土改队在附近斗地主。这个村里的地主急得不行,看见年轻人像看见了救世主死拉住不放,硬是把他的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儿嫁给了年轻人。
      我奶奶就这样跟着爷爷跑到了哈尔滨安了家,我从小就好奇为什么我奶奶会识字看书。后来她好几次给我讲这件事,她说她父亲其实就是能吃苦脑子也活,一有钱就买地,雇了工人来干活。和小说里的地主老财一点也不一样,没有干过坏事,从来没和村里人红脸,这样就被算成地主了。文革结束以后回过家去看,全家人都被共产党的土改队斗死光了,据说死得很惨。她嫁给了我爷爷,成分也就变成了贫下中农,是无产阶级,躲过去了。她说起这段家破人亡的故事总是很平静,有时候还面带笑容。不知道是洗脑太成功还是吓得不轻,她比谁都拥护党的领导。
      她生了四个孩子,三儿一女,其中属二儿子命最苦。老二文革开始的时候正念初二,稀里糊涂地上山下乡,一待就是11年,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北大荒。他也没闲着,和一个北京来的女知青谈了十年恋爱,本来以为回不去了,就在这里结婚安家了,毛主席去世了,文革结束了。女朋友回了北京,她爸妈要求老二也跟过北京去,他们帮忙安排工作。这时候老二的父亲肺炎病重,大哥要养他自己的家,弟弟妹妹还都小,全家等他回来撑。老二咬咬牙,结束十年的感情,回了哈尔滨。女朋友寻死觅活了一阵,家人死活不让跟过来,也就在北京工作结婚了。

      如果从龙家的故事里出来,把目光转一转,会看到在三十年代初,吉林的某个刘姓山村,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个要饭的小男孩。这男孩沉默寡言,谁家让干活都去,多苦都干,给口饭吃就行。有人问过他,据说是出生就无父无母,不知道叫什么,怎么长大的,也不知道怎么跑到这儿来的。有一家人很有善心,自己已经有七个儿女了,还是收留了他,于是他从此姓刘,都叫他老八。老八长大了,依旧沉默寡言,家里给做主娶了一房媳妇,他不疼媳妇,但是特别想要儿子。偏偏媳妇生了两个都是女儿,老八气得要命,要么不回家,回家就打老婆骂孩子,好多人骂他是头白眼狼。
      二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自己在田间跑,一不小心跌下田埂,一只耳朵开始流血。她急忙跑回家,发现家里乱糟糟的。老八决定带着老婆孩子,跟着六哥到哈尔滨闯一闯,过两天就走,全家人正拼命收拾东西。没人注意二女儿的耳朵,随便抹点炉灰止了血。这只耳朵,慢慢就聋了。
      二女儿跟着父母来到了哈尔滨,开始上小学,上初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她和龙家的二儿子不仅一个学校念书,连家都在一个大院。但这两个人互相谁也没有正眼看过对方,虽然大人都说龙家老二长得真好,将来是拍电影的料子。因为二女儿那时候有自己的心上人。
      文革开始,要批斗老师。但是二女儿很喜欢她的老师们,也喜欢学习,她不想干昧良心的事。她申请去做了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每天一个人在图书馆泡着看书,也用过常听说的包书皮的方法挽救了不少小说。慢慢的,图书馆多了一个男生,两个人也不说话,每天带点干粮,从早看到晚。这样读了两个多月,这个男生突然跑过来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于是聊书,聊小说,心照不宣地开始谈恋爱。
      虽然这故事是几十年后被我妈妈这样硬朗的女人讲出来,我还是每每都被打动得不行。去他妈的白痴山楂树之恋,这才是我心目中纯纯的爱情模板。可是那个年代是不愿意美好长存的。过了两三年,开始知青下乡潮。妈妈,也就是二女儿,被家里人疏通关系,去了吉林老家插队,一年多因为母亲去世就被调回哈尔滨,进了毛织厂工作。而男孩,像龙家二儿子一样,去了北大荒兵团,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究竟将走向何方。
      二女儿虽然以后屡屡被我戏称为“史上最硬朗的女人”,可也毕竟只是个女人,而那时候也只是个女孩。母亲病死,父亲不到三个月就再娶,恋人不知道在什么遥远的地方,这些打击让她最后还是没能承受得住。她干了一件在我看来最愚蠢不过的事情,写了封信,和远方的恋人分手了。即使恋人接到信之后冒着被整的危险连夜扒火车回哈尔滨找她,也终究还是不能挽回。
      在我还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听到这里,都会忍不住跳出来指责她,用最狠的话来指责她。因为她之后就好好结婚生子安稳生活了吗?没有。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经人介绍和几个很优秀的男人相亲,也有不少很好的男人追求她,她找出各种微不足道的理由死活就是不同意。一直拖到文革结束了,所有的知青都返城了,她也三十岁了,适龄的优质男都结婚了,没有人再给她介绍了。大院里有个婆婆觉得三十岁还没对象的男女,还不就是她和龙家老二了?随便说了说,意思意思地接触了半年,一个月见一次面那种敷衍的接触,就这么结婚了。
      刘家二女儿和龙家二儿子,也许是这世界上最倔强的男女了吧,不是自己喜欢的就硬是培养不出感情。虽然风雨同舟走过三十年,到现在除了熟悉,也许还有那么点无奈的亲情。

      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从来就不相信什么现实能把爱情浇灭诸如此类的说法,我觉得这世界没有什么不能舍弃,除了感情。一直都有人试图打击我,试图说服我是还没经过现实的洗礼。可是两代人痛苦的放弃又换来了什么?我敢于尝试长期两地分居,愿意跟着我爱的人做没房一族,过东奔西跑的生活,过任何难以想象的困难生活,什么都不怕。我相信爱情永远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最怕和真心相爱的人,连心都不能连在一起。这是龙家的故事和刘家的故事,教会我的东西。
      几代人的痛苦换来这样的感悟,也值得了。

      我还听说过类似的故事。也是战乱和饥荒的年代,有一个母亲带着十四五岁的大女儿和不到十岁的小儿子一起跑,想跑到有饭吃的地方去。跑到山东一个村子里,实在跑不动了,这样下去一家人都是个死。母亲狠狠心,把大女儿嫁给了一个青年农民。女儿死活不愿意,因为她在老家有个心上人,但不嫁就是死,嫁了还有个活路,你嫁不嫁?
      后来因为这个村子也活不下去了,女儿跟着这个男人继续往北跑,也是一跑就跑到了最北边,在哈尔滨安了家。两个人不咸不淡地生孩子过日子,男人死了之后,已经70多岁的女儿对着自己温柔又体贴的外孙女讲那段往事,还是哭个不停。这外孙女,是我初中开始就非常要好的朋友。
      奇怪的是,虽然自己经过那样的痛苦,在朋友的妈妈到了适婚的年纪时,外婆坚持说为了她好,逼她嫁给了一个死活不愿意嫁的人,也就是朋友的爸爸。虽然爸爸一直对妈妈关怀体贴,但是这个不甘心还是一直缠了她一辈子,到现在吵吵闹闹家无宁日还是没个完。而更奇怪的是,朋友念大学的时候交了男朋友,感情很好,可妈妈死活不同意,逼着朋友分手,甚至不惜断绝母女关系。朋友顶住压力就是不答应,抗争到底,一争就是六年多,最后妈妈也没有办法,终于松了口。
      后来朋友在北京买房结婚,婚姻甚是甜蜜,两边老人觉得有一点不如意就是,结婚快五年了,朋友就是说什么也不肯要小孩。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的孩子能不爱吗?可是她总觉得,她将来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它相爱的那个人结婚。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这样觉得。为了不让孩子经受她这样痛苦,痛苦到差点自杀,她决定还是不要小孩。
      一个家族的悲惨宿命,开始于没有办法,结束于不再延续。

      如果你来哈尔滨,会被这边的各种欧式建筑、冰灯雪雕、西餐面包迷住,觉得这真是个美好的城市啊。可是如果你问哈尔滨的特色菜是什么,可能每个哈尔滨人的回答都不一样。猪肉炖粉条?我们家一年也不见得吃上一次,有时候只拿来接待远方的客人。在我们家,全家爱吃辣,各色小炒菜占主角。我第一次在北京吃湘菜感觉像是回了家。几代孩子都在东北长大,口味还是不能变。
      如果你去了别人家,他也许会告诉你煎饼卷小葱卷五花肉沾着大酱吃,咬一口满嘴冒油,香,那才叫地道。再不行,大包子,饺子,也都是她家里最爱的食物。假如你恰好是山东来的,你会很别扭,这到底是吃东北菜哪,还是吃山东菜呀?
      我们哈尔滨的孩子,从小就对东北没什么太大的归属感。每次学校填表,你会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大家你抓起我的看看,我抓起你的看看,然后兴奋地叫:你是山东的呀,我也是山东的!早市上哪家的煎饼最好吃了你吃过没?有点老乡见老乡的意思。
      如果你随手抓一个哈尔滨街头闲坐的老头,随便聊几句,每个人都会讲出比我刚刚讲的,更长更曲折的故事来。

      我前两天随便看书,看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看到她写湖南龙家大院,突然特别感动,有种心里最深处的根被触到的感觉。每个小人物的家族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辨别。我能做的,也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记录下来,将来留给我的孩子看,让它知道——哦,原来我是这样来的。


8条评论:

◇ 谭湘源 2010-09-20 19:23 #8
往前看好多年,就仿佛看有人拿着弓,箭已出了弦,飞了许多年,终于到了你的手中。

◇ flyingring 2010-09-17 17:14 #7
我妈妈也不讲,她也很shy。但是架不住我是这么八卦的人,抓住一点蛛丝马迹就开始追问,问了20年,基本就问的差不多了。而且我还经常去问我外公,老头喝四两高粱酒就全招了。

◇ jiner 2010-09-17 14:04 #6
故事真好看。我好像都不是很清楚我是怎么来的。因为我妈从来不跟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她比较shy。
纯粹与实际总是在残酷的搏斗着,要多勇敢、多不怕受伤害、多敏感细致才能保全心里最纯粹的那一小点呵。

◇ flyingring 2010-09-16 17:03 #5
冰河 你也写吧,我最近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
f 对,你也挖掘挖掘,都写给龙龙看
k 我写完就觉得,我能生出来真是不容易啊,没准哪一步就被咔嚓了

◇ K 2010-09-16 14:06 #4
喜欢最后几段。
家族的绵延和传承啊。

◇ f 2010-09-15 22:16 #3
我觉得我外公外婆的故事肯定也挺传奇的,回头要好好挖掘挖掘。我爷爷奶奶就不知道了。。。去世的太早了。。。

◇ f 2010-09-15 22:14 #2
龙龙说:是我的太爷爷太奶奶太姥爷太姥姥以及姥爷姥姥的故事!

◇ 冰河 2010-09-15 21:53 #1
写的真好,我也在看这本书,也在思索那个时代,那些人的选择,对我们现在这些人的遗泽,以及我们又将给后人的遗泽,等过些天,我也把这些记录下来。
所以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数的传奇,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